國家地理紀實攝影精華 – 工作浮世繪

Work – the World in Photographs

  • 作者:斐迪南.普洛茲曼
  • 原文作者:Ferdinan Prostman
  • 譯者:潘慧玲、魏靖儀
  • 出版日期:2012年06月13日
  • 裝訂:精裝
  • 規格:精裝 / 352頁 / 16*16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Best Buy

 

名人推薦

勞工群像攝影名家 與 勞工關懷電影導演推薦

  沈昭良     《映像南方澳》作者 / 當代攝影師
  「藉由寫實攝影在視覺書寫與美學轉化的嫻熟實踐,結合周延的編輯策略與縝密的圖文彙編,豐富而誠摯地展現人類社會的深刻處境與多元樣態。」

  謝三泰     當代攝影師
  「拜產業現代化、電腦化、科技化所賜,放眼所及,偌大的廠房裡,常是寥寥無幾的工作人員,傳統勞工的人數愈來愈少。某些傳統的民俗工藝更承受著雙重的打擊,繁重的勞動本就乏人問津,需要體力又得要有技術的傳統技藝,在時代的變遷下,正面臨失傳的危機。
面對勞動模式不斷在改變的今天。所以,我常常跟愛好攝影的朋友和學生們說:「今天的影像,將成為明天的歷史!」、「焦點,都對在感情與心情的事物上。」等等,把即將導入科技化的社會,留下一些歷史記憶吧!」

  周慶輝     攝影藝術家
  「攝影具有強烈的社會參與性,透過不同時空的照片建構了人類共同的記憶。
工作浮世繪這本書提共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線索,藉由不同的工作族群來探討,種族、性別、宗教信仰、歷史、美學。如同為讀者打開一面視窗講述生活故事,藉由此書更讓我們反思人在這世界舞台是扮演何種的角色。」

  戴立忍     獲獎國片「不能沒有你」導演
  「當你凝視著世界,世界也會回望著你。」

亞馬遜讀者佳評:

“斐迪南.普洛茲曼再次帶給我們如此令人驚嘆不已的攝影集” 大衛.德索沙, 美國

內容簡介

  工作以許多方式定義了我們。除了家庭之外,能對我們的社會地位、外在形象和自我認知產生重要的影響的,就只有工作了。世界各民族都有大量姓氏由職業衍生而來,如華人的陶、賈、甄、巫、屠、卜,英語系國家的史密斯(金屬工匠)、卡本特(木匠)、費雪(漁夫)等,這個現象存在於人類歷史上的每個時代、每個文化,因此絕非偶然。工作也是全人類共通的經驗,唯有極端幸運的人能免於工作加諸的義務,也唯有極端不幸的人,才會連最卑微的工作所賦予的尊嚴與驕傲都無緣享受。本書收錄190幅風格迥異的精采影像,張張令人回味再三,拍攝年代從19世紀攝影發明之初直到21世紀,囊括了一百多年的時空。這些影像記錄了人類各式各樣的勞動實況──有一個世紀前新英格蘭一間紡織廠的童工,在昏暗、骯髒的槍械工廠製作自動武器的巴基斯坦男孩;當然也有壯年男女,有的栽種各種農作物,有的挖掘黃金、鑽石、煤礦,有的製造東西,從簡單的日常用品到汽車、飛機等現代精密製品都有。作者斐迪南.普羅茲曼以融合了觀察所得和個人見解的文字,探討在世界各大洲差異極大的勞動文化中,工作、社會與自我形象三者之間的關係。書中所用的照片皆是由國家地理學會的龐大圖庫,以及當今世界頂尖攝影師的最佳作品中精挑細選而來,構成這本深刻、動人的攝影集,以驚人的多樣角度,呈現出人類經驗中最普遍、卻也最豐富的一面。本書特色

沃克.伊凡斯(Walker Evans)曾寫過:「要凝視。這是訓練你眼睛的方法。好好地凝視、窺視、傾聽、竊聽。到死的時候才不會一無所知。你活在世上的時間並不長。」-費迪南.普羅茲曼(Ferdinand Protzman)工作,是人類最基本的經驗之一,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實際必要之事,也是很多人滿足感的來源,更是從古至今、世界各文化中個人身分與社會地位的重要表徵。這本攝影集精選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歷年來深入全球各個角落所捕捉到的人類工作實況,這些工作者不分男女老幼、膚色種族,在各式各樣的環境下,各自為了生存而奮鬥。本書堪稱攝影術發明一個半世紀以來,對工作中的人類身影最生動而多樣的影像記錄。透過國家地理關注發展與人權的影像角度,讀者可以在本書中發現:遠自攝影技術發明之初的19世紀到21世紀的當代,工作影像不論是在工作內容抑或是工作型態及人口的劇烈變化。各類我們看似習以為常或者是具有強烈視覺衝擊的工作真實樣貌呈現。例如農場的男女與製造槍枝的孩童。世界各大洲差異極大的勞動文化中,工作、社會與自我形象三者之間的關係。

描述世界各地之個人的合力作業如何成就一個個龐大的組織。

好的藝術都有引發我們對工作和生命的想法與感受的效果,無論攝影、繪畫、音樂、舞蹈、電影,還是文學。它會帶領我們每一個人從自身的角度出發,不只對手邊的主題,而是對人類存在的普遍本質進行深刻的思考。

「工作的世界」真正的樣子,儘管書中有些照片所拍攝的工作已不復存在。

本書讓我們了解到全人類有多麼大的共通性,以及多麼小的事就能讓我們彼此針鋒相對。

這些都是攝影師在世界各地,用心和靈魂拍出來的作品。「看」是最要緊的。

沒有單一故事,可以涵蓋工作的世界,要對它作起始、中段、結尾皆清晰交代的完整敘述也是沒辦法的。

作者簡介

斐迪南.普羅茲曼(Ferdinand Protzman)

文化撰述、評論家,美國《藝術新聞》雜誌特約編輯。他的評論文字、隨筆、文章曾刊登在《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國際先驅論壇報》、《Forward》、《哈佛評論》、《Zeit Magazine》。著有《風景:時代與地方的照片》(國家地理學會2003年出版);《國家地理攝影里程碑》(國家地理學會1999年出版)的撰述者之一;合著有《赫爾辛基學派》(赫爾辛基藝術與設計大學2005年出版),介紹芬蘭當代攝影。現居美國馬里蘭州肯辛頓。

目錄

前言 18

歐洲 22
特輯:農業 74
亞洲 86
非洲 138
特輯:礦業 192
中東 204
美洲 246
特輯:製造業 302
島嶼 314

前言

「發自內心和你的照片對話;全心全意地付出;相信自己的直覺反應;好好吸收你生活經驗中的精髓;持之以恆地努力下去,這樣或許還不太遲。」--瑪麗昂.波斯特.沃考特(Marion Post Wolcott)

「身為攝影師,我們會將注意力轉向那些我們身為其中一分子而感到熟悉的事物,如此一來,我們的工作就變成不只是能說出主體本身是什麼--還可以和主體對話;我們不只能談論主體--還能替它們發聲。這時的主體由於已經被賦予了說話能力,因此也將能夠和我們對話、替我們發聲。而透過這套語言,有些東西,也就是攝影終究必定會牽涉到的東西,都將被提交到鏡頭前--那就是時間、地點,以及人類的工作成果。」--朵洛西亞.藍吉(Dorothea Lange)

對於人類的工作與作品,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夠完整記載,就算是全世界所有的圖書館加在一起也涵蓋不了。因為這些工作就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每一天的每一分鐘,都有新的工作和作品被創造出來,也都有舊的被毀棄。世上的工作多不勝數,每天有數十億人在做。本書的照片呈現出世界各地、各個時代、各行各業的工作情形,但所能觸及的人類工作和成就,仍是非常淺薄。

這本書並不是百科或類型學的書。書中的照片之所以雀屏中選,是因為其中都有一些關於時間、地點和人的故事。我們所說的工作,其實都是個體的合力作業而組成的許多龐大網絡。儘管每個人都在做自己的事,但幾乎總是處於某個更大單位的脈絡之中,這個單位可以是家庭、氏族、部落、公司、大學、或是某個組織。很少有人是真正獨立工作的。

當工作變成一張照片的時候,改變就發生了。書名頁上那位瞪著你看的阿富汗礦工,就是從一個有呼吸、有心跳、滿臉塵土、神情疲憊地正在抽菸的真人,轉化成一幅平面的圖像。布滿他全身皮膚、累積在他肺臟裡的煤灰變成不是有害健康的物質,而是一種顏色與質地。他的凝視在面對面時可能會讓你感到不自在,但透過照片卻變得迷人而親切。礦工和採礦工作變成了藝術。

這個說法似乎有矛盾,但其實並不會。工作的表象和它實際做的方式是兩回事,也和做這個工作的人對這個工作的感覺與想法無關。觀看一張工作照,可以引發我們對工作和生命的想法與感受。好的藝術都有這個效果,無論攝影、繪畫、音樂、舞蹈、電影,還是文學。它會帶領我們每一個人從自身的角度出發,不只對手邊的主題,而是對人類存在的普遍本質進行深刻的思考。

這並不是什麼抽象的哲學題目。本書的攝影師讓我們看見「工作的世界」真正的樣子,儘管書中有些照片所拍攝的工作已不復存在。他們的動機和方法各不相同,有的目的在於暴露出社會上的不平等,如路易斯.海因(Lewis Hine)在20世紀初拍攝的美國童工問題;愛德華.寇帝斯(Edward Curtis)以記錄北美原住民急速消失的生活方式為使命;當代藝術家如愛德華.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和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Sebastiao Salgado),則分別探索工業和人類的曖昧關係,以及世界各地的勞工遷移現象。

書中的所有照片,都存在著朵洛西亞.藍吉所說的主體與藝術家之間的對話,而且不只如此。由於這些照片是呈現在書上,而不是在某個博物館或藝廊內,這樣的對話於是擴大成讀者、藝術家和主體之間不斷進行下去的交談。

照片不是錄音,不會直接將工作的聲音,如手持式風鑽鏗鏗鏘鏘的鑽鑿聲、拖把窸窸窣窣的拖地聲、建築工頭的咆哮聲等傳達出來。照片不會播放影中人物的聲音與話語。然而,這些由過去和現在的藝術家所拍攝的照片,仍能以圖像這種國際的視覺語言,與我們的感受、心靈和勇氣對話。

這些照片訴說著主體的工作、生活與環境,談論著富裕與貧窮、苦痛與暴力、喜樂和悲傷。我們看到了被攝者的尊嚴、絕望、勇氣與堅持。在這場了不起的對話之中,我們了解到全人類有多麼大的共通性,以及多麼小的事就能讓我們彼此針鋒相對。

這些照片很美,畫面上的形狀與色彩、景色與臉孔都令人著迷。然而美麗、悲劇與恐懼並不互斥。花了極大的心血才拍到這些照片的攝影師都很清楚,他們見到的可能是既絢麗、驚人又恐怖的景象。

工作本身並無良知、記憶或道德;人類則有,至少某些人、有時候會有。看著照片上的孟加拉男孩坐在一堆碳棒之中,用鐵鎚和手指把乾電池拆開,回收裡頭的金屬,就為了賺那麼一點點小錢,我不禁懷疑付錢讓他做這個工作的人有沒有替他的健康和福祉著想過。他們究竟是把這個小男孩當成一個人來看待,還是只是他們生意中某個可取代的東西,一個用完就可以丟棄的人力資源?

在很多地方,工作就是這麼回事,是人們為了讓自己和家人活下去,任何該做的事都得做的生存鬥爭。在馬克思或弗洛伊德的觀念中可以透過工作獲得的自我實現,在很多人的生命中並不是要素,從燉煮樹葉當作晚餐的蘇丹丁卡人婦女照片中肯定看不出這一點。活下去才是她的工作;這個職業也不是她選擇的,而是教派衝突迫使她如此。

當然,並非每個工作都是沉悶或悲慘的。有些人對自己的工作很滿足,有些人就單純是熱愛他的工作。這些都是幸運兒。工作也有社交的面向。人會在工作時交到朋友,分享快樂也分享苦惱。會發生很多趣事。人有時候會在工作中歡笑、歌唱,有時候會和上司或同事起爭執。有人辭職,有人找到新工作。生活就是這樣運作的。

只要你仔細看,上述種種都可以在本書收錄的工作照片上看到,這些都是攝影師在世界各地,用心和靈魂拍出來的作品。「看」是最要緊的。沃克.伊凡斯(Walker Evans)曾寫過:「要凝視。這是訓練你眼睛的方法。好好地凝視、窺視、傾聽、竊聽。到死的時候才不會一無所知。你活在世上的時間並不長。」

-費迪南.普羅茲曼(Ferdinand Protzman)